August 9, 2013

2013全球前25個最適合人居的城市




英國雜誌Monocle在最新一期(第65期、2013年7、8月號刊)公佈了第七次的「全球前25個最適合人居的城市(Top 25 liveable cities)」。前兩年第三的哥本哈根今年躍升為第一名,南半球的墨爾本第二、赫爾新基第三。臨近城市如東京(4)、香港(11)、福崗(12)、京都(13)、新加坡(15)也都榜上有名;其他則多為歐洲、北美(舊金山、波特蘭、檀香山)的城市,全部皆位於已開發國家之列。

這個總部位於倫敦的雜誌,其發行主要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中那些高階的商業主管所量身訂作的,也因此評量的標準就是那些菁英份子看世界的一把尺,那他們對於理想中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

Monocle告訴我們:舒爽的氣候(溫帶氣候)、完善的教育及醫療資源、國際航班數、多元族群容忍度、失業率、文化場所(書店、劇院、畫廊、博物館、音樂廳)的密集度、綠地面積、電動車的充電站的數量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指標,符合這些標準才能拿到入圍的門票。今年則特別加了兩個指標:星期日在外面用晚餐的容易度(Dinner on Sunday)及街頭生活(Street life)。

每個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都無可避免會遇到兩難的問題,例如如何兼顧發展與保育、全球化與在地化,而在這樣的挑戰中,哥本哈根在近二十年來的努力大家有目共賭,除了先進的環保政策、清廉政府、高效能的企業運作、多元族群(同性戀、穆斯林、外籍移民)的包容、崇尚自然簡單的北歐設計、規劃完善的教育、醫療體系,哥本哈根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他們提到都市規劃。1960年代的建築師Joel Gehl認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都市計劃會對人類活動造成不良的影響,人畢竟是生物不是機器,與其興建高聳入雲的大廈,不如想辦法活化街道與居民生活。在Joel Gehl的提倡下,哥本哈根市區出現了許多的腳踏車道及行人專用道,讓人民可以輕易的在戶外見面、聊天、出遊,如今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用腳踏車來通勤。

另外,近幾年環保意識大大提升,北歐長期以來重視環境與人的關係,例如選用當地的食材,重視食物里程(food miles)、提倡有機、當令食材等觀念,近幾年連獲米其林指南肯定的Christian F. Puglisi,旗下的餐廳Restaurant RelæRestaurant Relæ及Manfred's & Vin就大受好評,另外René Redzepi的Noma也一再受到饕客的喜愛,成了美食家必去的餐廳。

最後,有鑑於歐洲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目前移民人數已占三分之一人口的丹麥,針對這問題提早因應,因此並未發生像倫敦、巴黎等地的大規模流血抗爭。

錢鍾書曾在小說《圍城》寫道「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去」,大家總認為其他人居住的地方比較好,這裡頭就有些有趣的例子,朋友Jacky去了波特蘭(23名)念了7個月的語言學校,直跟我抱怨除了這裡超級無聊,只適合老人來居住;香港的朋友(11名)Kelly則跟我說真希望有機會來台灣工作生活,甚至還學了拼音及台語;新加坡(15名)朋友Chen則跟我抱怨當地人民的文化素質遠不如台灣、工作壓力過大、城市生活過於緊湊等等;對我而言,台北似乎就沒有台南的愜意,台南則沒有後壁的清幽,後壁缺少了花蓮光復的遺世而獨立的美,對我而言,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僅止於想像,最重要的永遠是生活的當下,心美,看出去的世界就是漂亮的;反之,則成了急欲逃脫的人間地獄了。

Video: http://monocle.com/film/affairs/quality-of-life-survey-201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