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9, 2013

亞力山大超級遊民與阿拉斯加之死


第一次看到《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這本書是在堂哥的書櫃上,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只是書名就一直印在腦海裡,往往總是在書店翻了幾頁就闔上,也許我們正是展開「交往」的時間還沒到,但我總知道會有那麼一天的。

幾年前,正好在二手書店看到這本書,我毫不猶豫買了下來,不過下一秒馬上把它冷凍在書櫃上,有一陣子乾脆放在紙箱裡,讓它不見天日。

去年(2012)中陸續看了幾本赫曼赫塞的小說,趁著空檔,就隨手拿起《阿拉斯加之死》這本書,只不過翻了幾頁,人生似乎就有了滔天巨浪,我也跟著Alex走在往阿拉斯加的路上,跟在他後面,看他到底有多瘋狂,也看看自己能跟多遠、多久。

我看書很慢,多半是趁下班後短短的時間看書,洗完澡、舒服地趴在床上,一頁頁翻著,回想每次一翻開書,自己有種莫名的機動,彷彿自己也走在往阿拉斯加的路上,每走一步就離目的地更近了一點,每天所做的任何是都是為了朝向那目標前進,全心全意地實踐它,我喜歡那種純粹、簡單,當我越欣賞Alex的旅程,現實就離我越遠,那到底終究是個夢想?還是你我也可以去做的事?

記得有次去看北美館的高更畫展「永遠的他鄉(Elsewhere: Paul Gauguin)」,最令我動容的不是那些技法,而是表現在熱愛畫畫的那種真切的情感,他曾說:「我離開是為了尋找平靜,擺脫文明的影響。我想創造簡單、非常簡單的藝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必須回歸到未受污染的大自然中,只看野蠻的事物,像他們一樣過日子…像小孩一般傳達我心靈的感受,使用唯一正確而真實的原始表達方式。(I am leaving in order to have peace and quiet, to be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civilization. I want only to do simple, very simple art, and to be able to do that, I have to immerse myself in virgin nature, see no one but savages, live their life…to render, the way a child would, the concepts formed in my brain and to do this with the aid of nothing but the primitive means of art, the only means that are good and true.)」,這句話一直留在我的心裡,那我的他鄉在哪?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知道我是誰?我在哪?

作者透過Alex的日記,並訪問跟Alex有過接觸的所有人,完成了這部感人肺腑的小說,後來也被改編成電影,整部小說沒有艱澀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Alex那種純真、豐沛的心靈,他在無數的時刻感動了我,也讓我一個人從太魯閣走向清境農場的時候,有那麼幾天我的心感覺離Alex很近,當凱文超級遊民(Kevin Supertramp)在結霜的汽車玻璃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時,有那麼一點想哭、想大叫,只因為我好像也突破了一點點

現在的我走在一條,艱困的道路,做了一堆看起來不是很對的決定,也把自己弄得很糟,老實說我真不該如何是好,但只要我持續努力,一定會有機會的。

重新把當初註記的部分再看一次,讓我再度回到當初的喜悅及震撼。

1. 韋恩說:「多年來,我曾經雇用許多旅人,他們大部分都不怎麼好,並不是真的想工作。但是alex卻不同,他是我所見過最認真的人,不論什麼工作,他都全力以赴:勞力粗活、骯髒發臭的穀子、由洞裡撈出的臭老鼠—這麼骯髒的工作,你根本不知道一天結束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不論做什麼,他絕不半途而廢,如果他開始工作,一定要把它完成才罷休。這對他簡直成了道德法則,他就是那種所謂極端道德的人,對自己設了極高的標準。」

「你立刻就會發現alex很聰明,他讀很多書,用很多很難的字,我想他會碰上麻煩,部分原因也就在於他想得太多了。有時候他太努力要讓世界更有意義,想理解為什麼人們互相傷害。有幾次,我想要告訴他,想太多這些事不好,但alex很固執,他總要得到完全正確的答案,才能繼續下一步。」P.26

2. 一個以他人幸福為前提,不斷追尋人生答案的私生子。P.28

3. 那時候,克里斯已經離開很久了。五週前,他就把所有的家當裝上他的小車,朝西出發,沒有任何計畫。這個旅程可以稱為「奧德賽」式的旅程,就像一切為之改變得史詩之旅。他覺得自己已經花了之前的四年,完成生命中唯一的荒謬任務:完成大學學業。終於,他不再有負擔,由父母和同輩教人窒息的世界中解放—那個抽象、安全和物質過度的世界,令他覺得自己和生存的原始悸動完全斷絕。

克里斯向西駛離亞特蘭大,決心為自己創造全新的生活,讓自己能夠自由自在地享受未經篩選的原初體驗。為了表示和原來的生活完全斷絕,他甚至取了新名字。他不再回應克里斯-麥克肯多斯這個名字;現在他是「亞力山大超級遊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P.33

3. 依隨自己良知的人絕不會誤入歧途。
雖然不食肉的結果是體力衰落,
但恐怕沒有人會因而遺憾,因為這是和更高原則一致的生活。
如果你能以喜悅迎接日夜,生命散發出花朵和芳香藥草般的芬芳,
更豁達、更璀璨、更不朽,那麼你就是成功的;
整個大自然都向你賀喜,而你也有理由隨時祝福自己。
最偉大的收穫和價值很少受人讚賞,
我們輕易地懷疑它是否存在,很快地遺忘它;
它是至高的實體….
我日常生活中的真正收穫,
就如晨昏的色彩一樣難以捉摸,無從描繪。
它就像捕捉到的一點點星塵,是我掌中的一片彩虹。
--梭羅「湖濱散記」

4. (Alex說)你真的應該徹底改變生活型態,勇敢地做你以前從未想過、做過或猶豫半天卻不敢嘗試的事。這麼多人活得很不快樂,但卻不主動改變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受到安全、服從、保守主義的生活制約。這樣的生活雖然表面上能夠給人心靈的寧靜,但其實安全的未來最傷害人心中冒險的靈魂。人的靈魂中,最基本的核心是他對冒險的熱忱。人生的歡樂來自我們接觸新的經驗,因此再沒有比每天面對不斷變化的地平線及不同的新太陽,更能令人喜悅。如果你想要由人生中獲得更多,就必須先放棄自己追求安全但一成不變的習慣,接納起初也許令你覺得瘋狂的忙亂生活方式。但一旦你習慣這樣的生活,就能見到它的意義和它無可置信的美。…..不要安定下來注在同一處。向前行,流浪,讓每一天都有新的視野。P.90

5. Mary說:「他有迷人的特質,alex看起來好像比24歲老得多,令我印象深刻。不論我說什麼,他總是想更進一步知道我話中的含義,想更了解為什麼我會這樣想,他渴望知道更多。他和我們大家不一樣,他是那種堅持要實現信仰的人。」P.107

6. 我最近愈來愈響永遠作曠野裡孤獨的流浪者。天知道這些小徑多麼吸引我;筆墨無法形容它令人難以抗拒的誘惑。終究只有寂靜的小徑最美…..而我將永不停止地流浪。當死亡來臨時,我要找最荒涼、最孤寂、最杳無人煙的地點。

曠野的美已成為我的一部分,我覺得離人生更遙遠….我在這裡結交了一些好朋友,然而並沒有人真正了解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在做什麼。我不知道有誰能真正了解這些;畢竟我已經孤獨太久了。

我已經決定要這樣生活一段時間,這種自由和簡約的美,令人難以放棄。P.142

7. on 克里斯:他真的拼命督促自己,他發明了一種名叫「道路勇士」的練習法,帶領我們跑很長的距離,穿過農田、建築工地這些我們原本不該去的地方,故意讓我們迷路。我們必須盡量跑得又快又遠,跑過陌生的道路,穿過森林等等。它的想法是要我們搞不清方向,強迫我們到不認識的地方,然後我們會先以稍慢的速度繼續跑,直到發現自己認識的路,再全力跑回家,從某方面來看,其實克里斯的一生就像這樣。P.177

8. 與其給我愛、給我利、給我名,
我寧願選擇真理。
坐在滿是佳餚美酒的桌前,
滿座逢迎諂媚的人,
卻見不到誠懇和真理,
於是我餓著肚子離開冷淡的餐桌,
他們待客的態度冷淡如冰。
--湖濱散記 P.185

9. 我體力充沛,卻有激動熱切的心,
想追求更多、更真切的事物,
我的心總是不斷找尋真實,
彷彿擁無滿足之時…..
P.211

10. 當你年輕時,很容易相信所有你想要的就是你該得到的,如果你時分渴望某件事物,就有權力得到它。P. 245

11. 我再生了,這是我的黎明,真正的生命才剛開始。
用心的生活:對生活的本質有著警醒的關注,並持續注意周遭的環境及與其相關的事物,例如,工作、任務、書及任何需要有效專注的東西(環境本身沒有價值,而是人如何和環境建立關係,才有價值。所有真正的意義存在於個人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存在於它對你的意義。)P.265

12. 這名游牧的貝都因人並不欣賞美景,不描繪景物,也不編纂不實用的自然史….。他的生活和大自然如此息息相關,因而生活中無法容納或單獨分離出抽象、美感或自然哲學….等。大自然和他之間是一種非常嚴肅的關係,由習慣、神秘和危險所形成,他餘暇時不可能花在無所事事的娛樂,或是無聊地干涉大自然的過程中。但從生活中,他對於眼前的世界、土地、變化莫測的天氣,以及賴以生存的有限空間,自然能有所領悟。P.289

Movie “Into the Wild” trailer: http://youtu.be/taFaFEuwHLQ

建立一個值得擁有工作職涯


收到朋友轉寄一篇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建立一個值得擁有工作職涯(Build a Career Worth Having)」,作者是ReWork的創辦人Nathaniel Koloc,在這個時刻讀起來特別心有戚戚焉,因為自己也正在重新摸索、定義個人職涯的路上,中間遇到了許多困難,因為那是一條不一樣的路,這篇文章讓我對於自己的工作職涯有更多的思考,也更堅定了這條路上我不寂寞。

國內薪資長期凍漲、工作時數長、壓力大、物價又不斷上漲,在種種內外交迫的時刻,多數人對工作不滿意,但喊出走的人多實際勇於改變的人卻少,我想有太多現實的因素需要考量,家庭、金錢、不確定性都是常見的原因。

但如果你是那種對人生、工作職涯還有期待、熱誠的人,Nathanie Koloc的這篇文章不妨看看,也嘗試做點改變,只因為我們是那群不甘現狀的人,儘管現實的考驗嚴峻,但正是因為如此,才顯得我們跟別人有那麼一點不同,也才讓我們對理想更靠近一點。

以下是三個建議

首先,把你的職涯當成一連串的墊腳石,而非一條直直的彈道(See your career as a series of stepping stones, not a linear trajectory)

在台灣,多數人畢業退伍後,想辦法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撐個幾年換間公司,同時也換個職稱、薪水加個幾千元;等到再過幾年,遇到了瓶頸、公司人事失和、薪水太低等因素,我們想辦法在工作的時候同時去面試,最好能無縫接軌,這時,薪水幸運的話漲了一兩萬、公司變成了外商或是上市公司,座位也變大了,還有自己的專線、專屬空間。再過個幾年,工作不開心、新的機會找上門、公司的升遷之路受阻,我們又再去挑戰新的工作、並祈禱幸運拿到offer,因為從此我們年薪百萬起跳,我們繳的稅可能比別人的年薪還多、開的是進口車、職稱從經理起跳….,不斷前進,卻也不斷輪迴,直到退休,這條路上,不管好壞,我們都得走下去,因為沒有其他的可能,因為我們有太多別人無法了解的因素、也太多自己有時也說服不了自己的藉口,總之,就像廣告說的:Keep Walking

先把職涯是條直線給忘掉吧,工作有百百種,建議先去試試看不同的機會,不管是短期的約聘還是三到六個月專案性質的工作,多方嘗試過後會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一旦確認了,再去發展我們的職涯。

第二,先找到自己的使命,再強化自己的專業,進而擁有彈性的自由(Seek Legacy, mastery, and freedom)

使命:不管是大或小,去想想怎麼樣透過你的工作會讓世界變得更好,例如貧富差距縮小、社區變的更加安全、山區學生向學意願提高、工作職災不再,這會讓你的工作不再只是為了錢、升遷、地位,而是更崇高的使命。

專業:有了專業會讓你從事的工作更加有效率及效能,進而達到更好的成果,同時也會讓你某種程度被認可,就像修車師傅、咖啡達人、吹氣球高手、種稻職人一樣。

自由:當你有了使命及專業,就擁有一定的自由選擇你想與誰工作、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或專案、你不再被一份工作給限制住,不再想辦法跳到更大的公司談更好的薪水,你可能早上為外國人導覽、晚上是個補習班老師、抽空寫些文章、到學校公司演講等等,你的一天被不同的事情所切割,可以有彈性的抽掉、替換。

另外,自由度越高越讓你有機會選擇發展另一個使命,也許山地偏遠地區的背包客棧、英文出版刊物、素食餐廳變成另外的使命,這些都必須重新培養所需的專業進而達到原本的目標,因此原本的職涯不再是條直線,而是依據我們的使命、專業、自由來建構的生活。

第三,把你的職涯當成一個大實驗場(Treat your career like a grand experiment)

人生有許多機會,我們都可以大膽地去嘗試,但如果能夠過詢問有經驗人士、先自行做功課,這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樣類型的工作,進而早日建立屬於自己的專業。

看完這篇文章,我也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我想讓世界以我想要的方式變的更美好,同時,把自己當成一個實驗品,多方去嘗試,沒有不可能。

最後,我想直接引用作者寫的一大段話當成結尾。

I used the word “grand” to describe this experiment because the reality is that your career is not just a way to earn a living. It is your chance to discover what you are here for and what you love. It is your best shot at improving the world in a way that is important to you. It is a sizeable component of your human experience, in a very real way. As such, it should e an adventure, with a healthy bit of magic and mystery along the way.

So if you are one of the many who find themselves on the path to meaningful work—remember to enjoy the journey, don’t give up, and don’t settle.

參考資料:
1. Build a Career Worth Having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http://blogs.hbr.org/cs/2013/08/build_a_career_worth_having.html
2. Shift Work / http://youtu.be/8GOFoqu_dkI

2013全球前25個最適合人居的城市




英國雜誌Monocle在最新一期(第65期、2013年7、8月號刊)公佈了第七次的「全球前25個最適合人居的城市(Top 25 liveable cities)」。前兩年第三的哥本哈根今年躍升為第一名,南半球的墨爾本第二、赫爾新基第三。臨近城市如東京(4)、香港(11)、福崗(12)、京都(13)、新加坡(15)也都榜上有名;其他則多為歐洲、北美(舊金山、波特蘭、檀香山)的城市,全部皆位於已開發國家之列。

這個總部位於倫敦的雜誌,其發行主要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中那些高階的商業主管所量身訂作的,也因此評量的標準就是那些菁英份子看世界的一把尺,那他們對於理想中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

Monocle告訴我們:舒爽的氣候(溫帶氣候)、完善的教育及醫療資源、國際航班數、多元族群容忍度、失業率、文化場所(書店、劇院、畫廊、博物館、音樂廳)的密集度、綠地面積、電動車的充電站的數量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指標,符合這些標準才能拿到入圍的門票。今年則特別加了兩個指標:星期日在外面用晚餐的容易度(Dinner on Sunday)及街頭生活(Street life)。

每個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都無可避免會遇到兩難的問題,例如如何兼顧發展與保育、全球化與在地化,而在這樣的挑戰中,哥本哈根在近二十年來的努力大家有目共賭,除了先進的環保政策、清廉政府、高效能的企業運作、多元族群(同性戀、穆斯林、外籍移民)的包容、崇尚自然簡單的北歐設計、規劃完善的教育、醫療體系,哥本哈根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他們提到都市規劃。1960年代的建築師Joel Gehl認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都市計劃會對人類活動造成不良的影響,人畢竟是生物不是機器,與其興建高聳入雲的大廈,不如想辦法活化街道與居民生活。在Joel Gehl的提倡下,哥本哈根市區出現了許多的腳踏車道及行人專用道,讓人民可以輕易的在戶外見面、聊天、出遊,如今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用腳踏車來通勤。

另外,近幾年環保意識大大提升,北歐長期以來重視環境與人的關係,例如選用當地的食材,重視食物里程(food miles)、提倡有機、當令食材等觀念,近幾年連獲米其林指南肯定的Christian F. Puglisi,旗下的餐廳Restaurant RelæRestaurant Relæ及Manfred's & Vin就大受好評,另外René Redzepi的Noma也一再受到饕客的喜愛,成了美食家必去的餐廳。

最後,有鑑於歐洲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目前移民人數已占三分之一人口的丹麥,針對這問題提早因應,因此並未發生像倫敦、巴黎等地的大規模流血抗爭。

錢鍾書曾在小說《圍城》寫道「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去」,大家總認為其他人居住的地方比較好,這裡頭就有些有趣的例子,朋友Jacky去了波特蘭(23名)念了7個月的語言學校,直跟我抱怨除了這裡超級無聊,只適合老人來居住;香港的朋友(11名)Kelly則跟我說真希望有機會來台灣工作生活,甚至還學了拼音及台語;新加坡(15名)朋友Chen則跟我抱怨當地人民的文化素質遠不如台灣、工作壓力過大、城市生活過於緊湊等等;對我而言,台北似乎就沒有台南的愜意,台南則沒有後壁的清幽,後壁缺少了花蓮光復的遺世而獨立的美,對我而言,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僅止於想像,最重要的永遠是生活的當下,心美,看出去的世界就是漂亮的;反之,則成了急欲逃脫的人間地獄了。

Video: http://monocle.com/film/affairs/quality-of-life-surve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