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31, 2013

柯錫杰奇幻之旅攝影展 (Wonderland)




等待維納斯

第一次聽到柯錫杰的名字是大學時期偶然看到一張名叫等待維納斯的照片,照片裡那漸層藍色的海及旁邊白色的牆呈現大自然的美,彷彿我真的可以在那裏等到維納斯的出現,簡單的構圖背後來自一雙懂得靜靜發覺自然界的美的攝影師,他就是柯錫杰。等到2010年,到1914華山藝文園區看他的攝影展,我才真正等到了柯錫杰,也等到了維納斯、盲女、西班牙鬥牛士…..

只要拿起相機,我只有28歲!
現年83歲的柯錫杰(1929年生)是我最喜歡的台灣攝影師之一,2006年出版的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是我一看再看的好書,他曾說:常有年輕人興沖沖拿他們拍的照片給我看,大部分是很漂亮的照片。我總是對他們說,「你拍的太漂亮了。」太漂亮,以至於看不到攝影者的心。懂得攝影技巧並不是 學攝影的第一步,什麼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那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培養、充實自己的內涵,這是攝影作品走向藝術作品之路上的第一門功課。藝術成就來 自於人生態度,沒有敏感的心,看不到宇宙的奧秘。』這一段話改變我對攝影的看法,原來觀景窗後面那顆腦袋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要學會攝影,唯有多看、多學才能成就一張張動的照片,這條路上沒有捷徑,也沒有終點。

就這樣,除了充實原本就喜歡的人文藝術,也常上山下海,發掘台灣各個角落的美,我沒有厲害的攝影器材,也沒有艱深的攝影理論,我有一顆不斷學習的心,永遠不會停止對美的追求。攝影,突然變得好有趣,那是一種很享受的活動,我現在28歲,拿起相機,也永遠只有28歲。

前幾個周末抽空到高雄一遊,竟然發現高雄市立美術館有柯錫杰的展覽「柯錫杰奇幻之旅攝影展(Wonderland」,對我來說真是一個最棒的禮物了,這次展出的作品非常的豐富,依各個主題區分,分別為心景、人體、他鄉/故鄉、經典系列、人物肖像,我就像過去發現不為人知的小角落時那樣興奮,每張照片都仔細的瞧,遇到喜歡的更是眼睛直盯著照片看,在展場裡走來走去,就是不願離開,還一再回去看自己最喜歡的幾張作品,如等待維納斯(Presence of Venus)、少年的夢(Dreams of Youth)、夜百合(Night Lily)...

去年11月毅然決然離開眾人眼中很好的工作,我不是要離開一家公司,而是要回到自己身邊,我沒有錢、顯赫公司的抬頭、但我有我的夢想,我對生命的熱誠,我對一個人之為人的最簡單卻不容撼動的堅持,繼續前行。

柯錫杰談到那段流浪的日子,他寫道:「我把自己放空了.那段時間拍了很多好照片。我開著車到處繞,看到感動的就拍下來。有時為了一個鏡頭,可以等上一整天。看似不起眼的人物、風景,對我來說都有一種美。我的心打開了。原來把自己放空,沒有任何目的性,沒有對攝影的預先要求和設想,最能企及藝術的境界。在人生轉捩點上,偶爾的暫停,讓自己的心說話,方向其實是很明朗的。經過這八個月的自我放逐,從此我的相機框出來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展覽:柯錫杰奇幻之旅攝影展
日期:2012年11月17日至2013年2月17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03展覽室
電話:07-555-0331
網址:http://kmfa.org.tw 

同場加映
展覽:心動台江
日期:2013年1月25日至2013年3月31日
地點: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1號
 

January 30, 2013

免費線上學習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過去的一年來,所謂的開放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冒出,如edXUdacityCousera,許多來自國際一流大學的課程被放在網路上免費供人學習,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TalBen Shahar幸福學」、政治學教授Michael Sandel正義都獲得熱烈的迴響,紐約時報甚是說2012MOOC的一年(The Year of MOOC)。

傳統的教育上,學生跟老師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上課,老師會教授課程,學生學習,之後透過報告或是考試來給予成績,學期結束後再給予學分認可,順利的話,幾年後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書,目前的大學、研究所、EMBA、社區大學都是以這樣的模式進行。

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MIT)設立了「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 OCW)」的網站,將老師上課的講義及閱讀資料放在網路上,免費供人下載,一時蔚為風潮,然以文字(text)為主的資料終究離教學還有一段距離。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的速度加快了,錄影的品質也變好了,這也讓老師上課的內容得以影片的形式上傳到YouTube或是任何的平台,任何人可以透過各種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桌機來接觸到這些內容,這就是目前所謂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現況,根據wiki的定義,MOOC有兩個特色:開放參與Open Access)及大規模(Scalability),內容除了以影片為主之外,同時網路的普及也增加了參與的廣度。這樣的熱度也讓某些學校擔心他們無法與那些一流名校所提供的免費課程競爭,怕招生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起家的美國,對於這個機會當然會好好的把握,除了對於教育理念的支持外,也希望透過MOOC的廣度及熱度來獲利,因此生意模式也就變得很重要,如何在維持有規模(scalable)、長久(sustainable)的前提下,能達到獲利(profit)的結果,這是目前這些平台極力思考的問題。目前的MOOC多半免費提供內容,但沒有提供學分或是成績的認證,這也是一條可行的方向,或者提供企業徵才、訓練的管道,也能提供學校招生的管道或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

日前,edX就與位於麻州的Mass BayBunker Hill兩家社區大學合作,免費提供線上教學內容,解決原本社區大學因為經費受限而無法充實線上內容的窘境,也解決了學生通勤上課的麻煩,節省了時間與金錢,未來,edX會把校內老師的課程變成數位內容,讓學生線上就可以學習,同時當成一個實驗模式,以為未來擴大到各個學校做準備。

不管結果如何,透過科技讓更多人免費或是低收費接觸到教育都是一件好事,以下是一些MOOC的網站分享,參考看看吧!

1.    edX: https://www.edx.org/
2.    Coursera: https://www.coursera.org/
3.    Udacity: https://www.udacity.com/
4.    Khan Academy: https://www.khanacademy.org/
5.    Udemy: http://www.udemy.com/
6.    Academic Room: http://www.academicroom.com/
8.    Youtube/ education: http://www.youtube.com/education
9.    Standford Online: http://online.stanford.edu/
11.  Show me: http://www.showme.com/
12.  UNOW: http://unow.com/
13.  Grockit: https://grockit.com/ 
14.  Lynda: http://www.lynda.com/
15.  搜狐教育: http://tv.sohu.com/open/
16.  網易公開課程: http://open.163.com/
17.  新浪公開課程: http://open.sina.com.cn/
18.  中國開放教育資源: http://www.core.org.cn/

另外,下面網站雖然不算是MOOC,但他們的內容我都滿喜歡的

20.  TED: http://www.ted.com/

Win Your Dream Job





If you have interest in outdoor industry, please check the link for more details.

January 29, 2013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25 YEARS OF EXPLORATION



125年代表著1又四分之一個世紀,對人類而言,時代的演進會超乎現在人所想像的;對國家而言,有些可能不幸被海水淹沒了,有些地方可能早已不能住人了;對企業而言,又有多少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下來,並且引領風潮?當然個人就不用說了,還沒聽過有人可以活到125歲的….,那也就可以想像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慶祝發行125年時,那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也就是他們從18881月就開始發行第一期,累積到今年一月總共發行了223期,這真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們過去的歷史:1906年喬治George Shiras)在夜晚拍到野生動物的照片刊登於國家地理雜誌,1909年贊助羅伯特Robert E. Peary)北極圈的探險1911美國歷史學家Hiram Bingham發現了馬丘比丘1914年首次刊出全彩的照片,1926年首次刊出水中全彩圖片,1937年開始印刷由柯達公司所拍攝的照片,1942年首次以插畫為封面,1959瑪麗(Mary Leakey)及其丈夫路易士·利基(Louis Leakey)在非洲發現最早的人類,1961年贊助珍-古德Jane Goodall)研究黑猩猩,1963年贊助攀登喜馬拉雅山的登山隊,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的太空人帶著國家地理雜誌的旗子上太空,1984年攝影師史提夫(Steve McCurry)拍出史上最具話題性的照片-阿富汗女孩,1985年鮑伯(Bob Bollard)發現鐵達尼號沈船的位置,1991年攝影師詹姆斯(James Stanfield)的作品被印在「深入梵蒂岡(Inside the Vatican)」的封面,2005年首次刊出龍捲風內部的照片2012年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獨自潛入世界最深的瑪利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這個世界最大的非營利科學機構贊助了9,000件以上的探索計畫,我們每一期看到的那些一張張精彩絕倫的照片、驚人的研究結果、豐富的地圖及插畫,都是每個研究計畫的最好呈現。只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中文版了,不過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念英文版,同樣精彩。

創刊125年是個值得紀念的一刻,這次國家地理雜誌以「探索(Explore)」為主題,除了關於外太空(Crazy Far)、亞馬遜雨林破壞(Rain Forest Sales)、北極探險(Ultimate Trek)及細胞研究(Small , Small World)的內文外,還分享過去一年來他們贊助的那群勇於探索極限,即使危險也在所不惜的冒險家(Risk takers who press the limit in the name of exploration, even when it puts them in jeopardy),如用獨木舟探索世界上各個危險的河流的詹寧斯(Trip Jennings, Extreme Kayaker)、蛇毒專家塔克斯(Zoltan Takacs, Snake Hunter)、冰原探險者湯普森Lonnie Thompson, Ice Investigator)、貓科偵探富力格(Jaroslav Flegr, Cat Detective)及戰區醫生吉爾(Jill Seaman, War Zone Doctor),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我們讚嘆、佩服。


雜誌開頭的標題是「The New Age of Exploration(探索的新時代)」,寫道「自從我們的祖先約莫六萬多年前離開非洲,那種超越已知的衝動,即去發現新的土地及機會,已經形塑了我們的文化。而這種衝動到現在仍然很強烈(Ever since our species left Africa some 60,000 years ago, the urge to new lands and opportunities- has shaped human culture. And that impulse is still strong.)」。這段話讓我想起小時候玩世紀帝國時那種興奮之情,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讓偵察兵跑遍整個大陸,盡其所能的掌握整個地貌及發掘資源的所在,發現新大陸原來是那麼的有趣及吸引人,即使玩到最後地圖都已經背起來了,那種興奮仍然溢於言表,高中之後不再玩電動了,力行「行百里路、讀萬卷書」,當我旅行的越多、我就發覺這個地球還有太多我所沒去過看過的,當我讀的越多,總是怨嘆自己懂得總是那麼的少,那麼的膚淺。好奇心是上天賜給我最大的禮物,讓我對現狀永遠保持問號,永遠想要發現更多,永遠想要打破現狀,甚至打破原本自己所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及事物,已逝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2005年於史丹佛大學的畢業生演講曾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看看別人,再回頭看看自己,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帶著一個好奇的心,勇於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絕非我可以料想的到的。

以下是一些內文一些精彩圖片及解說,每次看完都很熱血,那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不要忘記它了



史前人類移動的足跡,如今被保留在坦尚尼亞(Tanzania)一個活火山Engare Sero




1971年,遠在25萬哩的太空人詹姆斯-艾爾文(James Irwin)對美國國旗及阿波羅15號任務致意,這是人類第四度的登陸月球。這次任務的執行官大衛-史考特(David Scott)傳了訊息回地球,說:「我了解到人類一個基本的真理,就是人必須去探索(I realize there is a fundamental truth to our nature – man must explore.)」


爬山就像愛情一樣,很難解釋。我們忍受痛苦是為了發現我們自己及地球的喜悅。

克服了生存的恐懼,克里-李察斯(Cory Richards)及他的夥伴完成人類史上首次於冬天登上這個在巴基斯坦境內26,362呎的K4(Gasherbrum II


每次我潛到水中,都不知道我會發現什麼。然我多半對於那些動物願意讓我進到他們的世界感到驚奇。布萊恩(Brian Skerry




面對著這個位於墨西個一個尚未被探索出他的全貌的Rio Alseseca中的130尺瀑布,班(Ben Stookesberry)正在垂降它的獨木舟。

五十年前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科技去駕馭這些河。五十年後很多已經可以被克服了。現在準備可以去探索他們了,也希望其他人可以一起加入。



我也喜歡探險,但比起那些專業又無所畏懼的冒險家,我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反覆翻閱這一期的內容,也讓我對於人生有更多的想像與憧憬,自己也剛完成個人的中橫縱走,雖然只不過才約九十公里,但至少我跨出去了一步,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克里斯(Chris Johns)說:「探險很近,就像你們家的後花園那樣(exploration is as near as your backyard)」,繼續努力吧。

Explorer TOP 125(預告片)
國家地理頻道接下來一年內,每一星期將介紹一個探險的故事,若有興趣,可以看一下節目表,不要錯過了。125小時的精彩探險讓我們的原本世界每天看起來就像新的一樣(125 hours of thrilling adventures that are making our same old world feel new every day)



最後,分享兩段文字,只因為探險實在太吸引人了….

The Lure of Long Distances 
Great journeys have a powerful hold on the human imagination. We love the idea, if only from an armchair, of cutting loose from the comforts of everyday life and venturing into uncharted worlds—with no certain destinations and no guarantee of safe return.

勞力士手表歷年來也參與了許多探險計畫,如艾倫Alain Hubert)的北極探險、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獨自潛入世界最深的瑪利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希拉瑞(Sir Edmund Hillary)及尼泊爾的雪巴人(Tenzing Norgay)於1953年完成人類首次登上喜馬拉雅山….,文案如下:

我們走的越遠,就了解越多
我們看的躍進,就看到越多
我們登的越高,就克服越多
我們潛的越深,就發現越多

The Further we go, the more we understand.
The Closer we look, the more we see.
The higher we climb, the more we overcome.
The deeper we dive, the more we discover.